
展覽「不安的堡壘」以副標題後疫情的我們來點出後疫情的當下,我們要怎樣與這種不安定的狀態共存,對於另一種未知速度的不安感,建立與其對抗的堡壘。展覽透過「速度」的三種詮釋方式,延伸出三個不同的子議題,分別是「疫苗的冷戰爭」、「病毒的宗教化」、「加速的資訊病」,也對應疫情後的「國家」、「人民」、「網路社群」。
近代隨著科技發展與網路速度的普及,新自由主義隨著網路的發展更快流動著並且進入「利维坦(Leviathan)」的狀態,使得全球化的經濟流動高速運轉著,但就在此時卻迎來第一次的「緩步」,2020年COVID-19於全球肆虐,世界各國進入了喧囂與不安,其中不論國際局勢、地方政治、民生經濟、公共衛生等等,都有著諸多的動盪與紛擾,當疫情已經打破日常的界線,「異常」將成為人們生活準則,與異常相處也是人們嘗試回到正常的唯一方式,與面對疫情之後的首要課題,正當人們以為疫情之後人們可以回歸「慢活」,速度的陷阱卻因為政治在疫情更極權而悄悄的來臨,如同法國哲學家保羅·維希留對於「速度本質」的提問,尤其在其著作《速度與政治》提到「競速學Dromology」的概念,疫情之後世界各國為了搶下話語權,進行疫苗生產的競賽,導致國際政治紛擾更密集,軍事活動隨著加速,封鎖國境與居家隔離加速資訊虛擬化的熱潮,也因此世界並沒有「緩慢」,甚至更加的劇烈加速,而且還是往另一未知的方向加速,從而產生「不安」。
「不安」不單純是只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知覺,而是混沌後的「不安定」,這種不安定讓人無法預測,如同潘朵拉之盒可能帶來希望又可能帶來絕望,後疫情的到來,使得當下的生活狀態既熟悉卻非常陌生,這種感覺打破日常的一切並且如牢籠般的拘束著我們,呼應著銅牆鐵璧的「隔離」,「自我隔離」成為諸國自保的手段,這種封鎖狀態也瀰漫著新的冷戰所帶來的緊張感,透過「堡壘」的概念來等待不安定帶來的結果,因此展覽「不安的堡壘」,以疫情之後的「競速學Dromology」出發,透過疫情之後日常的不安定,進行轉變、重塑、再造,並且與其產生對抗,正當我們以為疫情帶給世界的是一種喘息的緩步慢行時,後疫情時代不斷的被速度所控制著,疫苗戰爭進行的當下,遠離「速度利維坦主義speed-Leviathanism」,是人們解除不安的最終目的。
展覽「不安的堡壘」以副標題後疫情的我們來點出後疫情的當下,我們要怎樣與這種不安定的狀態共存,對於另一種未知速度的不安感,建立與其對抗的堡壘。展覽透過「速度」的三種詮釋方式,延伸出三個不同的子議題,分別是「疫苗的冷戰爭」、「病毒的宗教化」、「加速的資訊病」,也對應疫情後的「國家」、「人民」、「網路社群」。
以世界各國為了搶下話語權,進行疫苗生產的競賽來解釋後疫情的速度,在此主題中,藝術家的作品皆是以「冷戰」的概念出發,就算沒有真正的戰爭,但是其實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透過冷戰所展開。作品皆呼應冷戰時期,國家機器、人民、區域之間的關係。
單元一:疫苗的冷戰爭 (開新視窗)以COVID-19形成之後,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為核心,討論病毒的意識型態,到底是新冠肺炎還是武漢肺炎,到底源頭是哪裡,在傳聞不斷的情況下,甚至變成某種宗教化的現象。作品都以疫情之後人的異常行動來進行主題上的探討,也述說疫情對於人類的巨大衝擊與無奈。
單元二:病毒的宗教化 (開新視窗)以隔離後的世界為主題,述說因為實體聚會的危險性增加而減少或禁止,導致網路世界更快速的密切發展,如同疫病也進入網路中,形成網路病。作品皆以疫情之後,居家隔離的世界,人們如何透過網路來試圖再次建立交際圈的提問。
單元三:加速的資訊病 (開新視窗)不論是速度學還是延伸成競速學,在保羅·維希留的概念中,都與政治所延伸的戰爭息息相關,速度的快速不是時間性的,而是一種調節的手段或牽制的手段,因此不安的堡壘,雖然提出新冷戰的概念,但是不單純只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,也可能是國與物(晶圓),甚至國與權(疫苗)的關係,這種「速度拜物教speed fetishism」稱著疫情混亂而趁勢而為的狀態,我們要怎麼建立堡壘來進行抵抗,是此展最期望可以達成的,以堡壘抵抗「競速政權dromocracy」的進攻。展覽不安的堡壘,從疫情開始封鎖邊界,再透過疫苗鞏固權力,最後再利用網路解除邊界,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種反烏托邦的過程,與人們如何透過失去自由,來換取我們以為的安全,因此不安的堡壘試著找尋後疫情時代速度加速,又不失速的方式,以得到與疫情共存的可能。
策展人 | 羅禾淋
參展藝術家│袁廣鳴、吳天章、陳依純、張碩尹+鄭先喻+DINO、林沛瑩、水谷藝術(張致中+周明誼+彭才瑄)、有電互動(hydeL+ppp+藍苡珊)、Janaka Rajapakse(斯里蘭卡)、Zhon-Zhon Sandyr, Kuchiran Yuri(俄羅斯)、Andrew Binkley(美國)、NEFT’ art group(Anastasia Denisova, Maria Alina)(俄羅斯)、Madara Tropa(美國)、Marina Fomenko(俄羅斯)、Natasha Cantwell(澳洲)、Azedine El Ouafi(摩洛哥)、Stuart Pound(英國)、Meirav Heiman(以色列)、Evgeny Berezin(俄羅斯)
主辦單位 |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、駁二藝術特區、駁二當代館
協辦單位 | 俄羅斯Now&After錄像藝術節、俄羅斯Now&After新媒體藝術中心、水谷藝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