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 駁二online 駁二online

關於25棟倉庫的那些事

庫存記憶

駁二藝術特區從3棟倉庫起家,
經過近20年的營運拓展,至今共有25棟倉庫。
這群座落於港區的倉庫,都曾歷經漫長歲月淬鍊,
見證高雄港的繁華、沒落、再起與轉型。
在不同的時代裡,倉庫毅然矗立,
支撐著城市的運轉,支撐著你我的夢想。

影像再現駁二記憶
經過許多人、許多年的努力耕耘,駁二才得以成為現在的駁二,成為高雄重要的城市記憶。那些不為人知的過去,那些倉庫發生的故事,我們將整理拼接,透過影像再現駁二藝術特區的發展脈絡。

往下捲動
SCROLL
解密駁二倉庫

港口與倉庫

駁二藝術特區是由倉庫、鐵路及海港串聯成一體的特殊文化景觀,這樣的地景元素源自於日治時期開發打狗港的特殊時空背景。1900年開始,日人來到高雄著手築港及鐵路建置計畫,因應產業貨物的輸出,港口及鐵路兩側興建許多倉庫來存放包含魚粉、砂糖等進出口貨物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全台開始遭受大規模轟炸,使得高雄港周遭的碼頭、倉庫、起重機、船隻也因戰爭遭受嚴重毀損,直至戰後因港口擴建與運輸需求重新建造。

座落於高雄港第三船渠旁的駁二藝術特區,包含大勇、蓬萊與大義三大倉庫群,倉庫群的命名取自周邊街道名稱,三園區由日人過去所築之鐵路西臨港線串接,即今日部分輕軌路線,成為全台獨樹一格之特色藝術特區,原本被塵封的陳舊倉庫與碼頭禁區,也因為重新注入創意靈感,在舊與新的衝突中,迸發一股美好的生命力,構築出屬於海港城市的美麗文化與生活美學。

倉庫版圖擴張

大勇倉庫群

駁二的故事從這裡開始

三棟起家厝

P2倉庫、C5倉庫、月光劇場這三棟倉庫是駁二藝術特區的起家厝。

2000年台灣國慶煙火移師高雄,找尋煙火施放地時偶然發現這群荒廢於鹽埕商港旁的廢棄倉庫。 2001年駁二藝術發展協會成立,催生推動駁二藝術特區作為南部人文藝術發展的基地,藝文界的前輩們首次從港務局及台糖公司手中分別承租這三棟倉庫,並著手整建、修復倉庫,駁二藝術特區之名更取自駁二P2倉庫—第三船渠旁的第二座起水倉庫。

為了不改變倉庫舊有面貌,建築師刻意為P2倉庫打開許多落地大窗,也為C5倉庫保留具備日式結構木桁架屋頂。月光劇場早期因火災而失去屋頂,成了露天表演的最佳場所,2002年更加裝1940年代高雄火車站老月台鋼架做為舞台頂棚,進一步保留深具歷史價值與意涵的高雄老物件,讓歷史與藝術在駁二聯手演出。

駁二的最初與核心

2006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接手駁二的營運,開始進行大勇區的拓展,其中C1、C2、C3倉庫率先整建,加入駁二的行列,今日分別有在地美食餐廳與藝術電影院的進駐。 自行車倉庫毗鄰舊西臨港線自行車道,在單車風潮興盛時期,進駐於此的倉庫自行車學校,成為車友交流與周邊零件增添與維護的空間,2010年業者轉移陣地,駁二承租倉庫並沿用自行車倉庫之名,西側作為展場,東側在2013年由本東倉庫商店進駐。

除此之外,位於堀江街底的7號、8號、9號倉庫是駁二場域內與眾不同的雙層樓倉庫建物,2014年兔將影業進駐9號,將高雄的視覺特效軟實力串聯到全球。2016年8號倉庫由M. Zone大港自造特區開始對外營運。7號倉庫過去曾作為大型展覽的展場,目前開放對外招商。 由於大勇倉庫群開發較早,也因此這裡出現許多駁二第一,包含第一個展覽、第一場露天演唱會、第一間文創商店-本東倉庫商店、第一間餐廳-帕莎蒂娜駁二倉庫餐廳、第一間品牌書店-誠品、第一間駁二電影院-in89...等,都讓駁二成為高雄人生活記憶中不可抹除的一部分。

蓬萊倉庫群

復刻百年鐵道的歷史紋理

打開神秘的港區圍牆

蓬萊倉庫群位於高雄港蓬萊路旁,沿著舊西臨港線的軌跡,過去這裡是個被高聳牆面圍起的神秘場域。2011年因裡面一棟編號B10倉庫的屋頂塌陷,文化局為搶救當時舊港區最後一處木構造倉庫聚落,與高雄關稅局及台糖公司協調,先取得五棟B6-B10倉庫之整修與營運,並著手打開圍牆,透過舉辦2012青春設計節、2012台灣設計展等展演活動,將倉庫化身為一棟棟藝術、設計能量無限的空間。

2014年高雄關稅局正式退出蓬萊區倉儲營運,駁二得以納入剩餘二棟B3、B4倉庫,自此完整駁二蓬萊區七棟倉庫的版圖,也讓這群原本作為存放查緝私貨的破舊空間有了重生的機會。

百年前海陸聯運的起點

由於蓬萊倉庫群位於壽山腳下,且緊鄰哈瑪星百年鐵道園區,這裡同時擁有壯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紋理,裝載著高雄港與臨港線百年來的點滴回憶。

不同於大勇區與附近街廓相鄰為伍,蓬萊區擁有非常完整的場域,這裏包含B3—B10等七棟倉庫外加一棟廁所。2014年開始修復B3、B4倉庫,這兩棟面積合計近800坪的倉庫,提供國內外大型展覽充裕的空間使用。為了突顯高雄這座城市獨有的歷史印記,2015年在蓬萊區打造「哈瑪星駁二線」復刻場域記憶,以「1:8.4復刻板蒸汽火車體驗之旅」訴說高雄第一條鐵路、哈瑪星現代化市街、高雄港海陸聯運造就現代化高雄的故事。2016年更進一步在B7、B8倉庫建造哈瑪星鐵道館,看火車穿越百年來台灣各地風景。B9倉庫打造為正港小劇場,成為一座容納多元創意的實驗劇場。B10倉庫則對外招商使用。

大義倉庫群

自成一格的職人藝術街區

從五金儲放到文創發酵

位於大義街旁的六棟倉庫,擁有面對船渠海景第一排的景觀優勢,過去這裏原本是32間五金業者承租的空間,周邊環境油污遍佈、大型機具凌亂堆放,嚴重影響港區觀瞻。2012年開始,文化局歷經長達一年的溝通與搬遷,終於在2013年正式納入駁二園區的版圖,並於2014年完成五棟C6-C10倉庫整修。

大義區的六棟倉庫整齊排列,倉庫屋頂不像其他兩區的斜頂倉庫,是挑高更高、面積更大的平頂倉庫,為了打造出以「職人與藝術」為特色的街區,決定把大倉庫的內部隔成一個又一個大小不等的空間,個別開窗開門,形塑成獨立招商店面與人才進駐空間。 為了突破原本過於冗長的舊倉庫空間可能讓各棟間的串聯受到阻礙,於是規劃在倉庫間切出巷弄通道,讓民眾更容易穿梭探訪,增添遊逛時的樂趣。

最美的人文巷弄風景

大義倉庫的獨立空間,不僅讓藝術空間、工藝職人、經典選物等文創產業進駐,更做為文化局各項扶持性政策推廣與運用的場域。除了C10倉庫保留作為Livewarehouse使用外,其他的C6-C11倉庫也隔出了57個大大小小的空間,包含了4間文創人才回流進駐計畫,與10間藝術家進駐計畫,其餘還有約43個空間,則引入充滿藝術能量的藝廊、職人創作展示的舞台、文創夥伴,以及品味生活的餐飲休憩空間。

大義倉庫群獨特的巷弄與大片落地窗設計,使得店內的創意與街區中的公共藝術相互輝映,民眾散策其中,往往流連忘返。

駁二精神

勇敢邁向美好明日

見證歷史,城市轉型

駁二藝術特區所在的場域經歷了高雄港的盛況與沈寂,也見證高雄現代化的發展歷程。駁二藝術特區的成立,開啟高雄這座城市文創扎根的契機,百年之前,這裡是進出口貿易的起點,產業變遷,物換星移,時至今日,這裡是進出口創意的焦點。 隨著亞洲新灣區的建設陸續完成,帶動高雄產業轉型,面對周圍即將啟動之場域: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及蓬萊商港區,透過輕軌、捷運、大港橋的串接,未來將形成擴大版的城市文創基地,並進一步延伸至哈瑪星、鹽埕歷史文化聚落,駁二的版圖不再只是可視的25棟倉庫,其多年來深根、發芽、茁壯的文化創意能量,也即將擴散至城市的每個角落。

Next Exhibition

不安的堡壘

拖曳 查看 關閉 播放
10%